AI是超越人脑思维的终极进化——哈佛、同济的顶级人工智能专家对谈 | OF小酒馆





菲利波·法布罗基尼 | Filippo Fabrocini
菲利波·法布罗基尼(Filippo Fabrocini)博士现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并担任“可持续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同时教授《人工智能设计原理》课程。法布罗基尼教授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公认领导者,尤其是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伦理方面。法布罗基尼教授拥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认知科学硕士学位和意大利格雷戈里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曾经是IBM Research(意大利罗马/美国圣何塞)的高级研究员、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匹兹堡)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客座研究员(与诺贝尔奖以及图灵奖获奖者赫伯·西蒙教授合作)、IBM米兰/罗马商业创新中心(IBM BIC)总经理。
法布罗基尼教授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两次IBM杰出技术奖和一次IBM客户价值杰出技术成就奖。法布罗基尼教授曾多次在意大利和中国担任策展人,并在中央美术学院、鲁迅学院、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作艺术相关主题演讲。他还多次在中国艺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康思达 | Kostas Terzidis
康思达(Kostas Terzidis)博士,现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尚想实验室主任,是世界顶级算法设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自动化设计与人工智能。康思达拥有密歇根大学建筑与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他在包括辛辛那提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95年-2003年,助理教授)、哈佛大学(2003年-2011年,副教授)在内的知名设计专业任过教。
康思达在很多出版物上发表了论文,例如《算法架构》(劳特里奇出版社,2006)、《视觉设计算法》 (约翰威立出版社, 2009)、《表现形式》 (斯彭出版社,2003)。他的研究项目包括“旋转对称物体的采样与重建”及“知识辅助建筑问题求解与设计”。2011年至2017年间,康思达曾创立和运营了一家名为“有机停车”的创业公司。

《表现形式》

《视觉设计算法》
此次菲利波·法布罗基尼和康思达为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的开幕展览“沙之书(The Book of Sand)”担任学术指导,为现场观众首次揭秘人工智能艺术的趣味与创造张力。

沙之书(The Book of Sand)
展期:2021年10月30日-2022年4月11日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春西路800号
此次展览以作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为灵感,以文学化的方式通过小故事、小题材,从以小见大的方法论与观者一起了解人工智能艺术的趣味与创造张力。
展览致力于为接收者提供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展览主要围绕去中心化的“物体的民主”为内核讨论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进而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家相互影响下催生的艺术生产方式变化。












展览现场图

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精彩花絮独家放送!


两位都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教授,请和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
康思达:大家好,我是康思达。这是我的朋友兼同事——菲利波·法布罗基尼,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哲学家。近年来哲学不再是只属于理论家的领域了,哲学是一种艺术,它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去思考的层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

能介绍一下您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吗?
康思达:我们正在合作几个项目。其中一个我们采用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且为了以便孩子们理解,我们采用更简单的形式进行制作,使它更具娱乐性,我们将这种形式称之为“故事叙述”。通过笑话、趣闻、猜谜、游戏、梗、虚构的故事等等此类形式,以不同的方式给他们讲故事,他们在听我们讲述时会更加专注。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和孩子们沟通时,他们会时不时低下头看手机,和朋友聊天,看微信,看抖音。但通过这种叙述故事的方式,我们就会替代抖音、微信,我们成为他们的朋友。这就是这个项目的目的。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产业与资本追逐的风口,两位教授在国内外大学都有过教研经验,中、西方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侧重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康思达:我认为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自于语言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影响了文化、伦理、理解、思维的核心,也就是大脑内部的思维,以及你如何认知事物、你对世界的理解和你的表达思想以及描述周围事物的方式。语言给予你能力去描述某物,你就可以将它描述出来,反之则不然。又或者如果语言误解了某样事物,那么你也会误解这样事物。
西方世界使用的语言体系建立在拉丁语或者希腊语的基础之上,演变为了英语和拉丁系的语言,例如西班牙语和德语,甚至斯拉夫语也是这种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在演变的期间我们产生了许多的误解,因为这些语言来自希腊语,但是被改良过,这就影响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大脑运作的方式。这对西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去了解世界,去制造、生产。
如果从语言方面来描述东西方的差异,中文是建立在名词与事物之上的,都是符号象形。比如说“这是一棵树”,“这是一样东西”等等。
西方语言则是建立在动词上的,也就是行动、人的行为。当你做了一个动作时,就必须与做出动作的人建立联系。所以当我说出“跑”的时候,问题在于是“谁”在跑?如果是我在跑,那么我就是那个对世界做出变化的人。如果我在奔跑中弄坏了东西我就要为此负责;同样,如果我赢得了跑步的名次我就能得到奖励,所有的一切都与个人有关。
相反在中文里“谁”在跑步是无关紧要的,跑步本身是一件事情。这种对于世界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也影响了东、西方在人工智能创造方面的不同。因为人工智能就在于思考。

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您认为哪种更好呢?
法布罗基尼:关键点不在于谁的文化更有潜力去创造出更好的人工智能,而是谁更有潜力创造出更可靠的人工智能。
比如说微信,微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平台,但是它很有效。它不是为了那些仅仅为五六千万人的国家服务,像是意大利或者是几亿人口的美国,它能够在用户量超过十亿的情况下保持运作。与此同时它还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可以使用。我是一个欧洲人,常用的是WhatsApp。对比两者,微信与WhatsApp很像,但是它比WhatsApp更好。因为微信还有很多其他服务,利如线上支付、线上银行服务。
人们称我们为研究员或者商人,认为我们能将人工智能很轻易地从理论搬进现实世界。这看起来很简单,因为人们会说:“你已经有了很扎实的知识基础。”但基于我的个人在IBM的经验,我可以说这是最难达成的任务。因为现实世界有着不可控的特性,我们不是在一个你可以控制环境的实验室里,我们是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情是无可预测的,现在想象一下与机器人相同的情况,你建造了一个能够在预先定义的环境中行走的机器人,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把它从实验室移到现实中,你就会遇到不可控的情况。
毫无疑问,如果你将欧洲和美国进行比较,美国制造、生产的技术远远领先,没有可比性。但美国却忽视了人工智能背后的哲学基础,欧洲则更重视这一点。

两位教授的研究领域都是跨界且多元化的,请问两位最初接触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的契机是什么?
康思达:我曾经学习的是建筑学,后来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位,博士学位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所以我的知识背景从艺术一直跨越到技术领域。有趣的一点是,随着我在不断进步、不断受教育进入未知的领域,我意识到有些东西超越了人类的思维。因为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电脑时我什么都不懂,在希腊并没有电脑,后来我去美国才接触到了电脑。实际上它有思考的能力,正是这一点让我爱上了它。这就好像是一种灵魂出窍的体验,机器不是人类,但它拥有和人类一样的能力,就像是人类哲学性的存在。电脑拥有不同于人类的思维,从现在开始跨学科的专家必须培养机器这种与人类世界不同的逻辑和机器的思维。
就像我们提出一些概念,但是这些概念依旧被局限于人类的知识范畴内。这与我们的思考能力、思考速度和思考量级息息相关。当我们使用语言模型例如GPT-3和所有像这样编写的代码时,我们就能够产生一种不止基于人类理解,同时又跨学科的对话,这就是未来的秘密。我们不应该带有一种自大的态度认为机器是在帮助我们,机器是我们的奴隶。相反,它们和人类是不同却平等的,这就是真正的多学科,或者叫跨学科。跨越边界,那就是跨越人类认知的边界,这是一件好事。
法布罗基尼:当时我开始研究不同的领域来为数学打下基础。你会发现任何一种体系最终都会落到哲学领域——你如何将概念构建为数字,数字是什么,为什么数字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
在1983年,我的导师借给我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书中讲述的算法,这是解决不同数学基础背后的哲学问题的方法。然后我参加了一个项目,是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关于人工智能的王牌项目之一,我开始学习人工智能,后来就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康思达:当你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由机器产生的概念,当你真正运行代码时,你看到了你没有预料到的东西。而且最终的结果比你预期的要好得多。这意味着你超越了自己,因为你创造了比你更好的东西。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仍存在很多治理以及道德伦理问题,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的威胁。两位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的呢?
康思达:我们能否创造出超越自己的东西,想想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你想让你的孩子超越你吗?当然。你希望你的孩子比你更好,超越父母,这正是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看到的。
人类现在拥有的有智力的孩子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并不像是电影里所描绘的,像外星生物来占领地球那样。人工智能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的映射。如果我们制造出了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孩子,这不是一场失败,这就是胜利。人工智能超越了我们,让人类变得更好,因为我们实际上创造出比我们自己更好的东西。对于任何领域来说都一样,也包括了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和人类不同且比我们更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我们第一天开始思考时就想要达到的成就。作为人类存在的第一天,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第一个念头,我们第一次了解我们是谁,了解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一棵树,海洋,或者人类刻画的图腾,亦或上帝,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人工智能,因为它们都是由我们脑海中创造出来的理念,存在于我们身体之外的事物。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以将我们带到未来。它们可以告诉我们会发生什么,他们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是谁,这正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所在。


编辑:Akiko
设计:JimG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
作者:bitchina.net
链接:http://www.bitchina.net/archives/7420.html
来源:比特中国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