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由鑄造:通过音乐与人类大脑之间形成“脑间智能” | OF小酒馆



源由鑄造CRUDE-CASTIN,国内新生代新媒体艺术团队,由四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共同创立。


李倜然|Tim Li

数字艺术创作者、装置艺术家。202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数字艺术和装置艺术创作者,热衷思辨影像叙事,探索利用数字媒介表现思想。作品曾获GBIDA、BICC中英创意、德国冈特兰堡设计奖、CCDA设计奖。


刘帝安|Dian Liu

数字影像创作者、概念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20级,数字艺术创作者,新媒体影像创作者。热衷于数字艺术影像创作及虚拟形象研究,作品多为思辨类影像叙事,探索利用数字媒介表现社会和未来的现象与构想。作品曾获ADCJ亚洲中日设计展征集、BICC中英创意、德国冈特兰堡设计奖等。


许嘉宁|Jack Xu

装置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202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创作者,装置艺术狂热者。擅长动手制作、技术编程、音乐制作,乐于利用复杂的结构创造绝佳的视觉效果,作品多为以架空世界观为构想的思辨装置。执导、参与制作了作品“CODENAME_ORPHEUS”的现场展演。作品曾获ADCJ亚洲中日设计展征集等。


陈艺杉|Yishan Chen

数字艺术创作者、装置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数字艺术与装置艺术创作者,致力于探索虚拟与现实的叙事,以及去中心化的未来。作品曾获得明日视线奖,台湾国际大学生艺术奖,ADCJ亚洲中日设计展征集等奖项。



访






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在美院上课的感受吗?

李:在美院上课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轻松,轻松是心情上的轻松。老师基本上会像贴心的朋友,来帮你一起完成你要做的事情。没有那种综合类大学里老师站在前面,几十个学生坐在下面看着黑板的情况,基本上是以小组或个人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许:在美院里学习我感觉时间是特别多的,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做自己的创作,包括每一个课程、每节专业课都可以当成是自己作品的创作时间,通过一门课的时间去完成一个作品。



可以介绍一下你们团队创作作品的方向、主题吗?

李:在我们的instagram号上面写的是一切新媒体创作

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技能,比如说做一个装置,刘帝安来负责数字影像宣传,然后我们几个做个实物装置——陈艺杉是剪辑大神,李倜然是平面大神,我就做做手工还有音乐。我们可能既会有实物方面的展示,也会有影像一样虚拟的展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团队合作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趣闻?

李:我们做装置的时候,大概有30%的时间是在到处找工具,因为不知道放哪里了。

许:因为我们课程大概是有两个月时间,我们要在两个月做一个野心比较大的装置,所以非常赶。做这个装置的时候,我们方案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慢慢推进的,所以可能会这边出个岔子,那边又出一个岔子,包括会白花很多冤枉钱,也是像他说的工具乱丢、材料乱买,材料不见了,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摔碎的东西,摔碎一个关键道具,然后又要花好几天去重新做一个。




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俄耳甫斯》这个作品的创作来源、怎么合作的、背后的观念以及技术吗?

许:完整的是CODENAME_ORPHEUS,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代号_俄耳甫斯”。这个作品是我们在专业必修课上做的,老师是让我们做类似新媒体的感知类装置。我看别人大多数做的都是头盔、手套之类的,所以我们就想不要做一个完全穿在身上东西,我们做一个可以放在地上,可以立起来的东西。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我们既要做一个穿在身上可以去控制他的一个类似终端的东西,还要再做一个很大的机械装置形成交互。

第二个,毕竟这个课程是以人类的感官为关键,我们最终决定以听觉为主做成声音装置。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很复杂的机械结构,既可以满足视觉上的美感,又可以在听觉上产生比较独特的声音,就形成了一个多感官的装置。

在介绍这个名字之前我要先介绍下世界观。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未来的声音装置,操纵者是一个布道者,类似于宗教的一个组织,当然这是在一个架空的世界,跟现实的社会没有关系,不是邪教。在未来,普罗大众都被电脑被信息所控制了,大脑都处于游离状态,类似精神跟肉体分离,肉体就是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任何知觉,没有任何触感。精神在一个终端的系统中,然后产生这样一个组织,我们叫他俄耳甫斯。

李:他是古希腊里面的一个神,是阿波罗和缪斯女神的孩子,据说他的琴声可以拯救有困难、受到挫折或者伤害的人,是一个很厉害的音乐神。

许:然后我们就以这个为我们组织的名字,用音乐拯救人类、布道。然后就做了这么一个装置,通过发出来的声音可以让人类的精神回归肉体,让他们重新产生感官、产生知觉,从沉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你们是从科班出身,可以从你们的角度介绍一下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之间的区别吗?

许:我觉得虽然数字艺术跟传统艺术看起来是跨度挺大的。但是都是艺术,数字它也是离不开传统艺术,比如说我没有学过结构,去雕刻一个数字人的时候可能表面功夫做的特别好,但是人体结构可能是乱的。包括做平面你也是要有构图,层次感、色彩原理都是要了解一些的,不了解是做不好的。虽然数字艺术非常新颖,但是也离不开传统艺术这些知识。

李:我觉得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他们相同的点都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传统艺术它的媒介就稍微有限一点,数字艺术是非常广的,它会进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那个facebook最近改名元宇宙。他就是要更接近每个人的身边,同时他也会把数字艺术带到每一个人的身边。

陈:我认为这两个艺术之间有相同的审美体系,但是媒介的使用上来说,个人觉得数字艺术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它会更加大胆一点,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等着后面的人去探索。




可以给同样想往数字艺术行业发展的同学分享一些经验吗?

李:我是对想要进入、想要了解数字艺术行业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要自己多看一些同样行业里面的顶尖人物,眼光一定要放高一点,不要局限于国内的这些艺术家。技术方面的话我觉得还是自学为主,才会进展得快一点。

许:我想说一点就是要想好好的搞新媒体,首先得喜欢这个领域才能搞得好。我的建议就是每次作业、每次练习、每个作品都要当成是你以后要放在展览上去参加比赛那种水准来做它。

李:你这个换句话说就是。把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作业当成一个自己真正的作品做出来。

许:对,然后我还有一点想对之后会看到这个采访的人说,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作品集,这样你才会有一种进步的感觉,在以后去各个地方申请,作品集也能拿得出手。

陈:我认为就是有好的审美和自己想法之外,非常需要技术去实现,现在我身边大多数人,即使他们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可能懒于去自学,就会有点浪费。还有一个就是保持自我特别重要,不要因为外界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媒介或者一个比较火的热门想法就迎合上去,还是要保留自己独特的东西。

许:我延伸她的观点说一下,像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做装置。我特别喜欢装置但是有很多人都跟我说,做装置就会变得很穷的,会很花钱,会很累,但是我就是非常喜欢,它就是很吸引我。所以我希望我以后还是要继续去做装置艺术家。




最后有什么想说的,比如对未来有什么期望?

许: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赚大钱。

李:希望团队以后每年能接到更多的单子。

许: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往全国、甚至走向国际舞台。

刘:希望一直能很快乐地做每个东西。

陈:希望我们的组员都越来越好,因为大家都特别的优秀,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们。



《‘新时代的死生’ - 实物演绎》

时代的死生

当前技术世界运作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生态崩溃。在某种程度上是国际环境政策议程上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在人类中心主义这场游戏的笼罩之下,几乎所有其他生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受过人类造物的奴役,生存空间极速减少。以植物为典型,我们无法理解其所求所欲、需求需要,在持续的工业科技化进程中,对生态的破坏已然成为世界无法避免面对的问题。机械正在不断的蚕食植物的自然空间,如何达成一种和谐生存的平衡状态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早在17、18世纪,从机械复制到遗传算法或神经网络的生物学模拟,已经将机械和植物共生的一 种互动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种颠覆性的理念,用两者完全不同的生理-物理特性互相扶持, 以达成一种游戏交互式的生存机制,即所谓“共生”。我们探讨出一种新的游戏思维模式:将机械定位为地球抗体,研究是否可以将人类所轻视的有机能量作为承载核心点,探索出适应生态崩溃环境下的机械植物共生体社区。通过机械装置解析植物的情感,分析需求并服务于植物,创造恒久的良好生存环境;同时汲取植物的生物能,利用其有机特性弥补机械无机因素的弊端。从自我循环开始,到机械繁殖,达成生物本质的蜕变,探索进行一场后物种革新游戏。


<REDEMPTION>

迷茫之人啊,主已经苏醒。跟随主, 聆听福祉之歌, 从混沌之中得到救赎吧。高呼 俄耳甫斯!俄耳甫斯!解脱的灵魂会告知你。








<CODENAME_ORPHEUS>

97年后,在神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化下,人类沦为沉迷于虚拟现实系统的高科技消费主义社会的废弃垃圾,这个时期被Orpheus组织称为“解冻时刻”,为帮助后人类完成“自我救赎”,Orpheus组织重建无政府主义的精神乌托邦,以精神对虚拟世界的零排放,重构对世界的感知为信仰,通过音乐与人类大脑之间形成“脑间智能”,试图让他们能够获得一具真实的身体。从而解放人类精神世界,恢复社会平衡,引领人类走向伊甸园。





<EYESOPEN>







《北京折叠》





《異物入侵》





编辑:Akiko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源由鑄造














版权声明:
作者:bitchina.net
链接:http://www.bitchina.net/archives/7513.html
来源:比特中国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