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统治全人类:的深度思考

人工智能的话题从电子计算机诞生后就不停的被人们拿来探讨,各种舆论、小说、科幻作品都用 AI 为主题进行创作。1999 年的黑客帝国让人们逐渐开始思考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真正的现实是什么,大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的欲望、胆怯和逃避心理去选择蓝色药丸,保持现有的生活就像电影里所表达的一样,活在一座美丽的监狱里。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这以后,你将没有机会回头。如果选择蓝色药丸故事就此结束,你在自己床上醒来,继续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一切。如果你吃下红色药丸你将留在奇境,我会让你看看兔子洞究竟有多深。”

Morpheus 递出两颗药丸 Neo 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红色
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目前我们还是停留在下达命令,计算机进行服从的阶段。顶多在算法上开放了部分的自主权,熟悉游戏的朋友应该听说过英伟达的 DLSS (深度学习超级采样),这种技术利用深度学习将较低分辨率的图像缩放为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这样就可以降低 GPU 的工作压力和提高游戏画面帧数,并且可以让游戏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可能。

20 系和 30 系显卡在 4K 分辨率下开启 DLSS 可以提升最多帧率约 45%
这个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游戏圈机制的存在,以往大家需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硬件来达到新游戏的顶级画面和帧数。对于未来的元宇宙而言新的画面优化技术可以让玩家花费更少的资金体验到更加顶级的视觉效果。

去年四月英伟达发布会中的老黄以及周边场景都是有AI算法渲染出来的
除了在互联网领域人工智能的普及以外,工农业领域等有关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人工智能的身影,并且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AR/VR 等科技手段的互相链接与再创造,元宇宙的概念会更加的真实并且触手可及!


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和选择都是美好的,所以让人类的助手 AI 算法去不断地迭代完善,拥有更快的算数效率也是情有可原。但在一次次的科技革新后一部分人开始慢慢警觉起来,无论是从 2001 太空漫游到黑客帝国,还是从攻壳机动队到红辣椒,许多艺术家以及电影人都在反应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美好。

2001 太空漫游中的反派超级电脑 HAL 9000
来自伯克利和哥伦比亚大学的 Ian Cheng 对于人工智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通过一部 48 分钟的叙事动画<Life After BOB>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种新形式的叙事动画,想象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指导我们生活。这次巡演将以迷你剧的第一集'The Chalice Study'特色开始出演。
这是一部使用 Unity 视频游戏引擎构建并且现场呈现的 48 分钟动画。通过这种创新的方法,<Life After BOB>将经典的创作故事与模拟实时功能相结合,丰富了观众与角色和他们世界细节的关系。”

Ian Cheng 和他的女儿 Eden ,并且<Life After BOB>的灵感来源于 Eden
<Life After BOB>整体的故事框架描绘了大约 40 到 50 年后的未来世界,其中算法生成的意识已经取代了自由意志。

<Life After BOB>的预告片,最后左边是 BOB,右边是 Chalice。
在第一集'The Chalice Study'(圣杯案列研究)中,神经工程师黄博士在他 10 岁女儿 Chalice 的神经系统中安装了一个名为 BOB“信念袋”的实验性人工智能。目的是为了引导 Chalice 在动荡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成长和挑战。但 BOB 大多数情况下都代替了 Chalice 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冲突,而 Chalice 本身的人格则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和逃避现实。


在<Life After BOB>这部影片首映前,第一个 BOB 的原型是 2019 年在 Barbara Galdstone 画廊展出的同名装置,其中 BOB 占据了一个由巨大屏幕网格所创建的玻璃状空间中。没有情节,只有 BOB 本身,而且随时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做好准备,当然观众也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互动。

<Bag Of Beliefs>,Ian Cheng,2018——2009
这次 BOB 的会展最后给 Ian Cheng 萌生了 The Shed 场馆的概念,当然抛开 BOB 具有反应性的感觉以外,比如等待观众从预先画面的列表中赠送礼物等有趣行为。在当时 BOB 算是一个很有可能取代现实的应用程序了。

BOB 中的选单页面
在观看 Ian Cheng 的作品时,我相信许多观众都存在一个疑惑点,为什么他要做一个自说自话的 AI 并且把玩家身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赋予在这些自己行动的角色上,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Ian Cheng 是这么回答的:
“我希望能构建出“自动运行”的模拟程序,它需要有自己的生命。在<BOB>(Bag of Beliefs)中,我开发了一个智能手机程序,让观者可以插入 BOB 的“母程序”。这一机制会构造 BOB 的行为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构造它们的“性格”。在将来的作品里,我希望继续创造出观看者和这些人工智能程序之间的新关系。”

<Bag Of Beliefs>,Ian Cheng,2018——2009
除了人工智能的初想象,Ian Cheng 所创作的作品中也涉及到了生命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方法论。

<Emissaries>,Ian Cheng
“我痴迷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人类受到短期边缘需求及生存紧迫感驱动的行为,和长期路径规划或在某种超级有机结构里的需求所驱动的行为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任何一个斡旋于两种驱动力之间的普通个体。
这也是为何生活在时间里是多么复杂而有趣的一件事。在今天,我们的生活都充斥着混沌:人们怎么应对这些?我们真的是靠直觉在思考吗?人们是否会考虑生命的更大叙事?在我的模拟作品中,我痴迷于这些内部和外部的作用力,是这些作用力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影响了人们在时间中的调和。在<Emissaries>中,是环境和社群的尺度对智能体影响最大,在<BOB>中,则是个体生物的生命尺度影响最大。”


为创建<Life After BOB>,Ian Cheng 使用了 Unity 视频游戏引擎进行制作,该引擎主要由独立开发者和视频艺术家使用。
“我使用 Unity 进行模拟创作已有近 10 年的时间,而且使用频率越来越多,我看到了即时电影在其中发展的潜力。”

<Life After BOB>,Ian Cheng,2021
在表现方面,<Life After BOB>最接近的是 2017 年任天堂游戏《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画面风格,其庞大的 3D 环境被 Cel-shading 所抵消,也就是说,使用的是平面阴影而不是渐变,这样可以给成品画面提供更多漫画书的感觉。

任天堂的《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
为了让他的 3D 环境更具二维感,Cheng 和他的团队从 2018 年的动画电影<Spiderverse>中吸取了一些教训,虽然事情没有那么顺利,但模拟了手绘动画那断断续续的风格。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2018
那么说到 Unity 最近我们开设了新课程哦!Unity 3D 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实时 3D 开发平台,它可以用于跨平台的混合现实开发,为大规模的生活应用创建沉浸式的 3D 体验。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在新媒体艺术、游戏、影视与动画、建筑以及制造业均用用竞争优势。
近期 OF COURSE 也为大家开设了 Unity 的虚拟实境大师班,感兴趣的小伙伴赶紧来咨询加入我们吧!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参考资料:
https://theshed.org/program/142-ian-cheng-life-after-bob
https://www.e-flux.com/announcements/399647/ian-chenglife-after-bob/
https://www.artnews.com/art-news/artists/ian-cheng-life-after-bob-1234607554/














版权声明:
作者:bitchina.net
链接:http://www.bitchina.net/archives/7529.html
来源:比特中国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